Xhacker’s Base

肉体性的观影和春节看的几部电影

曾几何时,我看电影都是肉体性的。这是我发明的一个词,是说把自己无保护地暴露给电影、导演、剧情。尊重自己最原始的感官体验,哭、笑、或是电流通过身体的感觉。

但这种能力有时候抓不住。大概在大二大三附近、去了温哥华之后,我丧失了这种能力。我开始站在盒子外面看电影。我开始觉得大片都很无聊。我开始理性分析,偏爱写实电影,缺乏想象力。我试图找回自己的共情,但似乎只是在大脑皮层分析后向器官传达「此时需要感动」的指令,这不真实。我找了很多客观原因,比如看电影的时候要多穿点衣服,如果冷的话一定影响自己的感官;比如要带一杯大可乐或奶茶,在渴的时候有点事做。改善有限。

这两年我的感官又打开了。也许是看了《月亮与六便士》和《小王子》,也许是各种各样的艺术闯作,让我在冬天晴朗的北京看到了更多颜色。

春节前后看了些电影。首先是《死侍2》。作为喜剧也过于平庸。你再肉体也感受不到什么。其后的《龙猫》,让我哭得死去活来。三十年前的电影如今依旧鲜活,我突然明白了乔布斯说的「苹果的产品再棒,最终都会填海,而皮克斯的电影则可以传世」。看到《流浪地球》几百个冒着蓝色火苗的行星发动机,我又找到了电流流过身体的感觉。《飞驰人生》作为一个赛车片,居然没有让我肾上腺素狂飙,可以说是失败了。用里面原话说就是跟电影没「呼应上」。《今夜在浪漫剧场》是一个跟电影有关的浪漫故事。同样是在床前讲述,效果就比《死侍2》高明得多——后者只会一次又一次让你出戏。如果你像我一样身体性地看,大概率也会哭得死去活来。

如果一定要在看电影的时候想「导演设置的这个泪点太赤裸了」、不哭不笑、一副超然物外的样子,一定要在行星发动机启动时说「此处有 bug,违反物理规律」、仿佛大刘和编剧都没有你聪明,那么你就是《小王子》里的大人影评和物理学家。电影也就一定值不回票价了。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